蟾毒素
蟾毒素 : 分子式C38H56N4O10,分子量728。系蟾蜍的耳后腺与皮肤腺浆液经干燥加工制成的固体中药。具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升压、兴奋呼吸等作用,尚有抗肿瘤作用。是中成药六神丸、金蟾丸、蟾蜍丸、牙痛一粒丸、蟾蜍酊的主要成份。蟾毒素作用类似洋地黄,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有胃肠道刺激作用和皮肤粘膜局麻作用。其中吲哚烷基胺类化合物有致幻作用。同时对周围神经有类似烟碱样作用。服用量过大或蟾毒素与伤口接触而入血液均可引起中毒。中毒潜伏期为0.5h~2h。中毒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嗜睡、口唇和四肢麻木、出汗、膝反射迟钝或消失、心悸,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酷似洋地黄中毒,甚至发生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和休克。蟾蜍毒浅入眼内可致眼睛红肿,甚至失明。可发生剥脱性皮炎。治疗主要是洗胃、导泻、输液排出毒物,类似洋地黄中毒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溶液及补钾盐,房室传导阻滞者用阿托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循环衰竭等。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清水(或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眼部,滴用抗菌眼液、可的松液。预防主要为防止误服及服用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