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
河豚鱼 : 河豚鱼又名鲀,是一种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的鱼类,品种甚多,我国产于沿海及长江下游一带。河豚鱼中毒主要发生于日本、中国和南中国海地区一些国家。
河豚鱼中的有毒物质称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一般认为河豚的卵巢和肝脏有剧毒,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虽然新鲜洗净的肌肉可视为无毒、但如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能逐渐渗入肌肉内。河豚鱼毒素的分子量为319,分子式为C11H17N3O3,为无色的棱柱体,微溶于水,对热稳定,220℃以上分解成褐色;盐腌或日晒不能使之被坏。但在pH7以上和pH3以下不稳定。
河豚素的毒作用主要是抑制神经和肌肉的传导。毒素除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外,可吸收入血液,使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麻痹,有似箭毒样毒作用。一般先是感觉神经麻痹,其次是运动神经,毒性增大时,迷走神经亦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神经中枢麻痹而死。
河豚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而剧烈。潜伏期10min至3h,食入数分钟后,开始为上腹不适,手指、唇、舌和咽喉有刺疼,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道症状。患者四肢无力、发冷;唇、舌指尖和趾端等处先出现感觉麻木,继而波及全身,发展为严重麻木感、并引起运动失调,出现酒醉样步态。严重者出现语言不清,紫绀、血压和体温下降。呼吸先迟缓浅表,后渐呼吸困难,至呼吸麻痹,最后死于呼吸衰竭。
河豚鱼中毒尚无特效药,一般采用对症处理。预防:新鲜河豚鱼由食品加工部门集中处理,彻底做到三弃(去头、去皮、去内脏)。鱼肉反复清洗,加2%碳酸钠,处理24h后加工成盐干制品或罐头,经鉴定合格方可出售。不新鲜的河豚鱼,毒素已渗入肌肉,绝对不可食用。
河豚鱼中的有毒物质称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一般认为河豚的卵巢和肝脏有剧毒,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虽然新鲜洗净的肌肉可视为无毒、但如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能逐渐渗入肌肉内。河豚鱼毒素的分子量为319,分子式为C11H17N3O3,为无色的棱柱体,微溶于水,对热稳定,220℃以上分解成褐色;盐腌或日晒不能使之被坏。但在pH7以上和pH3以下不稳定。
河豚素的毒作用主要是抑制神经和肌肉的传导。毒素除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外,可吸收入血液,使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麻痹,有似箭毒样毒作用。一般先是感觉神经麻痹,其次是运动神经,毒性增大时,迷走神经亦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神经中枢麻痹而死。
河豚鱼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而剧烈。潜伏期10min至3h,食入数分钟后,开始为上腹不适,手指、唇、舌和咽喉有刺疼,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道症状。患者四肢无力、发冷;唇、舌指尖和趾端等处先出现感觉麻木,继而波及全身,发展为严重麻木感、并引起运动失调,出现酒醉样步态。严重者出现语言不清,紫绀、血压和体温下降。呼吸先迟缓浅表,后渐呼吸困难,至呼吸麻痹,最后死于呼吸衰竭。
河豚鱼中毒尚无特效药,一般采用对症处理。预防:新鲜河豚鱼由食品加工部门集中处理,彻底做到三弃(去头、去皮、去内脏)。鱼肉反复清洗,加2%碳酸钠,处理24h后加工成盐干制品或罐头,经鉴定合格方可出售。不新鲜的河豚鱼,毒素已渗入肌肉,绝对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