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位溶出分析法

2024-10-18 医学迷-卫生学 https://www.yixuemi.com

  电位溶出分析法 : 1976年由Jagner在溶出伏安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电化学分析法,具体方法是试液中的待测元素先在恒电位下电解富集于固定微电极上,然后断开该工作电极电位,通过加入适当的氧化或还原剂,进行化学反应将电极上沉积的元素溶出来,记录溶出电位随时间变化(电位~时间即E-t)曲线,因加入化学试剂的浓度恒定时,在一定电积电位下,溶出时间与电积在电极上待测元素的量成正比,也与溶液中待测元素离子的量成正比,故E-t曲线是电位溶出法定量的基础。根据加入化学溶出试剂的性质,电位溶出法可分为:①氧化电位溶出法:加入的化学试剂为氧化剂如:溶解氧、Hg2+、MnO-4和Cr2O2-7等,将微电极上富集的金属或汞齐化的金属氧化溶出。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金属离子的分析。②还原电位溶出法:加入的化学试剂为还原剂如:Mn2+、Na(Hg)以及氢醌等,将微电极上富集的难溶化合物还原溶出。这类方法主要用于某些阴离子的分析。电位溶出法常用的工作微电极有旋转玻碳电极、玻碳汞膜电极等。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仪器简单;直接测定的线性范围宽(浓度变化可到3~7个数量级);对混合物分析的分辨率高;试剂预处理简单,虽然方法建立的时间不长,但已广泛应用于环保、食品等卫生监测领域。可分析的微量及痕量元素有Cu、Pb、Zn、Cd、Hg、Bi、I-、Cl-、S2-等二十余种。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