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
镉 : 符号Cd,是一种微带蓝色的软金属,具延展性,耐磨。原子量为112.40,熔点320.9℃,沸点767℃。固体密度8.65g/cm3,液体8.0g/cm3。具明显碱性,易溶于硝酸,难溶于硫酸和盐酸。工业上主要用于电镀、制造铜镉等合金、镉黄颜料、碱性蓄电池的阴极、核反应堆用镉棒或涂于石墨棒上作中子吸收剂,还用于果树杀虫剂。金属镉属微毒类,镉化合物中的硒磺酸镉、硫化镉属低毒类,氧化镉、氯化镉、硝酸镉、硫酸镉等属中等毒类。镉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含镉粉尘、烟雾、蒸气,消化道摄入镉盐进入人体,如镀镉和高温处理含镉金属过程中产生含镉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氧化镉,吸入含氧化镉及其他含镉化合物的烟尘,使镉进入人体。用镀镉器皿调制或贮放酸性食物或饮料,以及长期饮用被含镉工业废水污染的水,吸烟(每20支香烟含镉量达30mg)都可使镉及镉化合物进入人体。镉被人体吸收入血后,和蛋白质结合,随血流分布全身,主要贮存于肾、肝、肺(吸入时)和甲状腺。镉在体内蓄积的时间长,排泄很慢,经口摄入,主要经肠道排出,其次由肾脏排出。镉干扰需要锌、铜钴等微量元素激活的酶系统,抑制其活性。对血管的原发损害是镉对机体损害的主要机制。吸入高浓度镉烟后经数小时至24小时,可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干痛、咳嗽、胸闷胸痛和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等。较重病例可出现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大多数病例的肺功能异常可能持续若干月,肺活量下降,并有限制性病变。口服镉化合物后经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全身疲乏、肌肉疼痛,重者可因失水而虚脱。慢性镉中毒以肺气肿、肾功能损害(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尿中主要蛋白质是分子量低的β2微球蛋白。蛋白尿可能伴有糖尿和氨基酸尿。慢性中毒可有嗅觉减退或丧失和贫血等表现。定性分析可用α、α′-联吡啶反应,乙二醛双-(2-羟基缩苯胺)反应,二对硝基二苯卡巴肼(二对硝基二苯氨基脲)反应,镉试剂反应或硫化镉反应。定量分析可用N-235提取分离,双硫腙比色法或镉试剂法。冶炼及使用镉的生产过程应注意镉烟尘的排除和注意个人防护措施。预防生活性中毒的关键是不用镀镉器皿存放饮料和食物。急性吸入中毒时宜早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防治肺水肿,用依地酸钠钙等络合剂排镉,但应注意保护肾脏,避免过高浓度镉积存于肾而加重肾损害。慢性中毒者应脱离镉作业,以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可慎重考虑酌情给予依地酸二钠钙等药物作排镉治疗,肾脏病变明显者忌用。车间空气中氧化镉最高容许浓度为0.1mg/m3。我国1984年制定的食品中镉允许限量标准(mg/kg)为:大米0.2,面粉及薯<0.1,杂粮<0.05,蔬菜、蛋<0.05,肉、鱼<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