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长收缩
等长收缩 : 固定肌肉两端使其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肌肉产生收缩的现象。骨骼肌在体内的功能,就是它们在受到刺激时能产生张力或缩短,藉以完成躯体的运动或对抗某些外力的作用。肌肉在体内或实验条件下可能遇到的负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如把肌肉一端固定,在另一端悬挂一定数量的重物,这种负荷为前负荷(preload);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即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使它在一定的初长度(initial length)的情况下进入收缩。另一种负荷称为后负荷(afterload) ,是肌肉在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收缩时的短缩。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总是张力产生在前,缩短出现在后;后负荷愈大,肌肉产生的张力愈大,但肌肉缩短开始也愈晚,缩短的初速度和肌肉缩短的总长度也愈小。如果把同一肌肉在不同后负荷条件下所产生的张力和当它出现缩短时的缩短速度画成坐标曲线,称为张力—速度关系曲线(见图)。
骨骼肌的张力—速度关系曲线(说明见正文)
它说明,在中等程度的后负荷时,肌肉所能产生的张力和它收缩时的初速度大致呈反比的关系,并且当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肌肉产生张力可达到它的最大限度,但这时肌肉将不再出现缩短,初速度变成为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而收缩速度为零的这一点,在曲线上相当于P0的位置,P0可称为肌肉的最大张力;由于这时肌肉收缩实际并不出现肌肉的缩短,故把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在P0位置左侧所有张力小于P0而不为零的情况下,肌肉收缩时既产生张力,又出现缩短;而且每次收缩—出现,张力都不再增加,故这一类收缩形式都称为等张收缩。